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
随着气温变暖,个体工商户们也迎来了线下消费的“春天”,在咖啡店外、夜市步行街中,商业外摆正在逐步复苏。
(资料图片)
近期,长三角多地出台相关举措鼓励“外摆经济”,为优化个体工商户经营模式,激发其活力提供有力支持。
这个由几张桌子、几把椅子、几个伞棚搭建的小空间,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潜力?
多地积极推出外摆新政
上周,杭州市城管局发布新举措,进一步放宽外摆条件,在52个智慧商圈等地区加大对商业外摆、户外文化商业活动(户外促销)等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。
除了“从无到有”的开放措施外,“外摆新政”中还增添了很多人性化的措施,如在有序的前提下,优化审批服务,完善配套的服务,更加柔性执法,让商户从申请到实施外摆,都能感受到政策落在实处。
支持“外摆经济”在长三角已经不是新鲜事了。
早在今年2月,上海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》(征求意见稿),提出划定设摊开放区,设置特色点(含夜市、外摆位等)、疏导点、管控点,为鼓励设摊经营做好铺垫。
去年年底,苏州发布相关政策,符合条件的商业载体可以利用开放式商业街区、特色消费街区自有空间、商业综合体和大型超市外围场地等,在自有用地(红线)范围、合理规划的经营区域内临时占用公共空间开展外摆经营活动。
紧接着,无锡也发布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八条支持措施,其中包括支持“外摆位”,支持打造“夜市经济”等。据无锡滨湖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措施试行期间,湖滨商业街24户商铺设置外摆位,客流量较21年同期提升了30%。
各地看到了商业外摆在拉动消费、提振经济上的潜力和能量,也愿意在这把已经燃起来的火上再添一把柴,来促进消费回暖。
有特色的新消费场景
外摆经济和很多人认为的“摆地摊”其实有很大不同,它更像是顺应新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新消费场景:
气温回暖后,很多顾客更愿意坐在户外,而不是门店和购物中心封闭的环境里。
一些顾客没有明确的消费目的,外摆位可以让他们暂时停留、休整,也可以在过程中随时激发他们的消费欲。
带宠物的顾客无法进店消费,宠物友好的外摆位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选择。
……
种种这些,都让商业外摆位变成一个更包容和更能贴合时下需求的场景,在方便消费和刺激消费上,发挥更强的作用。
外摆经济的另一个关键词是“特色”。
在杭州的外摆新政中,政府鼓励商业街区打造“个性化、特色化、品质化的商业外摆,既满足市民需求,又体现杭韵形象”。在上海的《指导意见》中,也可以看到希望设摊“传递海派风情、展示本地特色、营造生活氛围”,能够体现出“上海味”“时尚潮”“国际范”。
除了提供经济价值外,特色化的外摆位也是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。商家结合建筑风貌、人文内涵和业态特征所打造的外摆位,可以反映出城市的文化活力,成为城市新鲜的文化景观。
“放开”并非“放任”
“外摆经济”要走得更远,还需有规矩。
生意从门内延伸到门外,意味着更多责任的划分。外摆会带来卫生、噪声、油烟、阻碍交通等问题,需要提前做好预案和权责的明确。
事实上,各地在外摆相关政策中已经作出了系列规定。杭州要求经营者承担外摆区卫生清洁,如发现卫生问题,则要求商家暂停外摆进行整改;苏州对外摆经营活动的时间作了规范,居民区周边原则上不超过22点;上海划分严禁区、严控区和控制区,在严禁区内不得开展设摊经营活动。
除此之外,外摆还需设置明确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。杭州市城管局市容景观监管处处长杨益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相关部门在接到外摆申请后会实地查看,如果场地符合条件,没有“七不”的情况才可通过申请。
所谓“七不”,就是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地、城市道路,不得妨碍无障碍消防、市政等公共设施,不得通过高音喇叭进行商业宣传等七条“不得”,旨在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产生活影响。
发展外摆经济带来的是全社会范围的增长效应,因此需要建立机制来协调各方积极性。商户要在提升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公共设施维护责任;政府部门要提升配套服务,做好监管、巡查工作;群众则应在合理范围内做好监督。在多方协作下,一头连着从业者生计,一头连着社会烟火气的个体商铺,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标签:
Copyright @ 2015-2018 南极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